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 解析招工就业两难现象:劳动力仍然供过于求
今天是:
解析招工就业两难现象:劳动力仍然供过于求
企业“招工难”和劳动力“就业难”并存,是近年来经济社会领域一个引人关注现象。而在我国今年经济增速逐季放缓的情况下,就业形势再度成为大众瞩目的热点问题。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前9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994万人,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900万人的目标。不过,据记者了解,就业和招工的“两难”困局依然在一些地方存在。这样的困局因何存在,出路又在哪里新华社记者对有关部门、企业、专家等进行了深入的走访,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劳动力仍然供过于求
珠三角是我国的制造业中心之一,东莞添迪电子五金实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李鹏远告诉记者,比起以前,招工确实有点难。李鹏远说,由于人民币升值、欧美订单减少等原因,今年订单确实比往年难做。同时,国内生产成本也有所增加。
“以前招工就挂个牌子,工人任你选,现在我们要到处做广告;以前我们只招18岁至28岁的女工,现在放宽到18岁至45岁,男女不限。”李鹏远说,“招工成本上升了,条件也放宽了,招工基本上还是能够招到。”
记者在东莞调研时了解到,受今年外贸形势恶劣影响,当地有些企业陷入困局,甚至有些小企业倒闭。但与此同时,由于当地加快结构转型,加大扶持力度,又有一批新的企业在诞生,总体看来,就业形势尚好,但在就业结构上仍存在“就业和招工”不对接的矛盾存在。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所谓的“招工难”,严格来说应该叫“青壮年员工招工难”,实际上是用工“歧视”造成的。“不少企业的劳动力消费模式,是招收二十岁左右的单身青年男女,让他们吃住在集体宿舍,一天工作12小时,一个月休息两天。”周天勇说,“一些企业在招工时,年龄、性别甚至地域歧视十分明显,严重限制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空间。”
实际上,从当前中国劳动力状况来看,劳动力仍然供大于求。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告诉记者,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劳动力在2500万左右,而每年城镇能够安排的劳动力大约是1200万,中国的就业市场仍然是供大于求,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社会保障亟待解决
“‘招工难’的关键是我们的就业工作、就业政策没有完全覆盖到广大农民工群体。”赵湘平直言,“农民工没有享受到一套系统的就业扶持政策,比如社会保险政策。”
据统计,现在的农民工接近70%都是“80后”“90后”,他们大多没有种过田,也不愿意回家种田,而是想要留在城里生活、发展。
“而现在的农民工政策还是沿袭以往——让农民工找到个工作就行了,一个月挣千把块钱,大不了加点工资,这是行不通的。”赵湘平说,“政府、企业、社会要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想成为市民,而我们没有做好吸纳这部分人进城的准备,包括各种政策和待遇、就业和社保的优惠等。”
“社会没有给他们准确的定位,他们自己也没有准确的定位,他们总是融不进城市里。一方面,孩子的教育无法满足,另一方面,自身的价值无法实现。”姜鸿斌说,“社会和企业要把农民工作为发展的一部分,不能当成工具,想用就用、压榨性使用,这当然影响了农民进城就业的积极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在于人才流动机制:比如,县级地区很多单位缺人,但在这些单位即使干得好也没有顺畅的途径发展至更高级的地方,没有稳定的预期,自然不会有很多人选择这条道路。
王树国建议:“其实很多研究院、医院等单位完全可以在老、少、边、穷地区设立垂直的分支机构,让人才能够真正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