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 今年大学生就业思想有了新变化 五成大学生愿意下基层
今天是:
今年大学生就业思想有了新变化 五成大学生愿意下基层
来源:兰州晚报   日期:2009-9-4 10:14:36   【字号:


    新学期开始,今年大学生就业工作暂告一段落。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年大学毕业生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就业中又出现了哪些问题?昨日,国家统计局兰州调查队公布了对兰州市人才交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调查结果: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工资要求降了一半,并且有半数大学生做好“下基层”的思想准备。

    就业观念越来越现实

    首先,大学生端正了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应先就业后择业。据调查有80%的应、往届毕业生参加过十多场招聘会,刚开始他们的就业心态是择业为主,对工资的期望值也很高。就业重点考虑的是专业对口,对月工资1000多元的企业不屑一顾,但连续一年多辗转几场招聘会下来,他们认识到“饭碗最重要”,应当先就业后择业。他们对工资的要求已从2000多元降到了1000多元。

    其次,响应政府号召,到基层去接受锻炼。有50%的大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最终做好了去边远县城或乡镇基层政府部门工作的准备,这在一年以前还是为数不多的。在调查时大学生们说铁饭碗竞争激烈,自身不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是无法竞争的。

    第三,求职门槛高,很难逾越。有70%的大学生认为招聘会上很难找到自己的对口专业,就是有对口专业,但都要求是硕士、博士。感叹门槛太高,很难逾越,他们兴奋而来,扫兴而归。失望总是大于期望。

    实践“硬伤”成为求职阻力

    综合素质高不高,个人实践能力是否强是就业的关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已经用简历打开的企业大门,却因为缺乏社会实践能力而被拒之门外。目前大学生更加关注自己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深刻思考以后的工作何去何从,在求职比较迷茫的情况下,已开始考虑社会实践。认识到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根据具体实际在社会上的作用性越来越小,外面的企业更看中的是社会实践能力。很多企业在找人时直接挂牌说应届毕业生不要。

    目前,市场机制已逐步在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初步实现了由“政府调控导向、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就业机制的转变必然要求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现状。但是,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的认识上,主观地考虑专业对口,职业的优劣,待遇的高低,影响了就业。

    专业设置不合理直接影响就业

    据调查,就业难也从侧面映射出学校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专业设置不合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部分高校一味地增开新专业,某些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从而造成了新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供需失衡,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其次,培养模式单一。目前,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活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现状。另外,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形式单一。

    用人单位盲目“崇拜”高文凭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可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画等号的。

    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的先天不足,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人才,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重男轻女”依旧存在。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渴望更多就业实习岗位

    从总体看我市许多大学生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工作稳定、收入稳定依旧是许多应届毕业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条件。这样对他们的择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调研中,应届毕业大学生对毕业后职业的选择首先是公务员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这种思想倾向仍然较普遍。在调研中了解到许多农村应届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还停留在写自荐书的阶段,在书面表达上下了不少工夫,口头自我表达能力、自我推荐能力依旧很欠缺,与人沟通能力较差。

    现在已有很多知名企业提供了大学生就业实习的岗位,学生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对于这种机会学生们都是非常渴望的,他们想得到大型企业和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提供实习兼职工作的机会。大家都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到帮助大学生的就业队伍中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工程告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