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财经讯专业调查机构麦可思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大学所在地的就业市场、所学专业、教育质量与学校声誉。
三年就业趋势分析
图1为连续三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趋势。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受经济形势影响最大,平均下降了3个百分点,而高职高专就业率保持稳定。半年后就业率能够科学地反映呈稳定状态的毕业生就业率。所以,2009届的毕业生就业率应该在本年底趋于稳定,如果今年国民经济增长能与2008年持平,则2009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可望实现86%。没有太大的理由为2009届毕业生毕业时的偏低就业率忧虑,因为中国的经济复苏将在下半年展开。
图2为连续三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薪资趋势。受经济形势的影响,本科大学毕业生薪资出现明显下降,2008届本科毕业生的收入明显下降,211院校的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是2549元、非211本科院校为2030元、高职高专为1647元,而2007届大学毕业生分别为2949元、2282元、1735元,2008届平均月收入下降幅度为14%、11%、5%,本科毕业生收入下降特别明显。
为什么越是好大学,就业率和薪资却下降越多?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景气时,愿意从发展的观点来雇用大学毕业生,愿意花较高的薪资来购买有发展潜力的大学毕业生,此时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就比较容易就业;企业不景气时,购买劳动力趋于能立即展开工作者,因此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仍然能够就业。越是好大学的毕业生,其需求弹性和薪资弹性越大,高职高专的需求弹性和薪资弹性较小。这一点如同个体消费者在收入期待降低时趋向于减少奢侈品的购买。
但是,各大学应坚持自己的大学生培养定位,不宜应经济形势的波动而调整学生培养的长期目标。同时,各层次高校应该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坚持服务于自己服务的需求层次。一本、二本、三本、高职高专都有自己满足的各类企业对象,如同从奥拓到奥迪汽车都有自己的市场。盲目专升本、盲目效仿名校培养目标,是不适宜的产品定位,最终将被市场淘汰。做大学应该要有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
大学所在地的影响
麦可思调查研究发现,求职者毕业的大学所在地就业市场越好,求职者的就业率和薪资也就较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好大学,其毕业生的流动性就越强,大学所在地的制约作用就弱一些;本科毕业生的流动性大于高职高专毕业生。
从地区间的差异来看,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学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高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10个百分点,差距非常巨大。从下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到,东部和沿海地区的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总体就业率名列前茅。金融危机对沿海的和211大学冲击最大,高职高专就业率呈现稳定状态。
考虑到物价水平的影响,不同地区之间的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薪资收入没有明显差别。上海、深圳、北京、广州等城市的薪资领跑全国的本科和高职高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