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 就业调查:毕业生期望什么样的职业(沪深京)
今天是:
就业调查:毕业生期望什么样的职业(沪深京)
来源:新华网   日期:2009-7-14 11:26:38   【字号: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实际回收857份,其中男生646份,女生211份,回收率为86%。调查问卷采用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选择三项)两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就业期望、职业素质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才市场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求职首选:薪酬影响最大
  
  “薪酬和待遇”在整个选项中十分突出,首选项人数是最多的,为43%,其中男生为45%,女生为36%;把它纳入前三项选择的高达86%,而且男女生的选择几乎—致(男生86%,女生85%)。“实现自我价值”首选项为21%,居第二位;作为前三项选择的人数为57%;男女生的选择也相同。“兴趣爱好”首选项为18%。居第三位,且男女生差异不大;但作为前三项选择的有55%,其中男生占57%,女生占48%,相差近10个百分点。
  
  在“工作环境”和“就业地区”此两项的选择,进入前三项选择的女生分别为48%、45%,男生都为36%,女生均比男生高出9-12个百分点。相对而言,男生更看重个性的发挥,而女生则更看重工作环境和就业地区。
  
  “实现自我价值”与“兴趣爱好”都有过半数的人(分别为57%和55%)选择其作为首先考虑的前三项因素,表明大学生比较看重个人价值实现与个性的发挥。而对于“专业对口”和“社会需要”男女生都不太看重,首选项都仅为3%,选扦作为前三项的也只有18%和10%。
  
  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突出,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而且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就业的多元化等因素,大学生择业时对“专业对口”的要求下降,甚至放弃,这与传统的就业观念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这一转变是忧是喜,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职业价值:收入是标准
  
  大学生在对职业价值评价标准上,把“经济收入高”、“能发挥个人才能”、“工作环境优越”作为重点考虑的前三项职业评价标准(其选择依次为83%、81%、51%),其中有80%以上的大学生把“能发挥个人才能”、“经济收入高”作为重点考虑的职业评价标准。这与大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但从首先考虑的选项上看,在价值评价方面呈现的是“能发挥个人才能”高于“经济收入高”(首选项分别为35%、28%),而在实际就业时的选择则是“薪酬和待遇”明显优先于“实现自我价值”和“兴趣爱好”(首选项依次为43%、21%、18%)。如何帮助大学生认识和克服其矛盾冲突,把理想与现实结合得更好,使崇高理想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得以实现,这是高校思想工作、就业指导教育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就业方向:考研深造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选择是“考研”、“出国留学”、“三资企业”,它们分别为64%、53%、53%。其后是“科研院校”38%、“党政机关”27%、“私营企业”21%、“国有企业”19%、“高校”13%、“乡镇企业”9%、“部队”3%。尤其突出的是,大学生首选“考研”项的为35%,高居榜首,而且男生略高于女生(首选项分别是36%、32%;选择为前三项的分别是66%、59%)。这说明,男生的职业期望值略高于女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考研”和“出国留学”,这两项首选之和已占56%,即有过半的大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
  
  “三资企业”的选择明显高于“科研院校”、“党政机关”、“国有企业”、“高校”等项选择,并且成为前三项选择之一,其中关键的因素主要是薪金,而非因个人才能的发挥、工作环境等的选择。尽管个人才能的发挥与工作环境、兴趣爱好等在理性上都是大学生非常重视和追求的,但面对现实的生活,大学生们则更多地注重职业的“含金量”,再一次凸显了大学生就业的“福利化”倾向。高校思想教育、就业教育如何引导,如何坚定大学生崇高理想的树立与实践,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使学校教育能够延续到社会中而不是脱节或反叛,确实值得作一番认真思考。
  
  就业地区:沪深京位列前三位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纳入前三项选择的是上海(79%),经济发达地区(52%),深圳(49%):其次是北京(45%)、回家乡(28%)、出国(27%)、西部地区(10%)、其他地区(9%)。而且首选项为上海的是44%,其他各项首选项均在20%以下。这说明两个问题,—是近几年上海的发展突飞猛进,与国际接轨较快,这是吸引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表现出大学生选择就业地区的多元化,说明大学生职业期望呈现出多元化、分散化的特点。这就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和引导的可能性。
  
  西部就业:说得多但想去的少
  
  选择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首选项不到3%,进入前三项的也仅仅为10%。尽管国家和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去工作,西部地区也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仍难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这也反映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就业指导的长期性,同时也说明有关部门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还须制定更优惠的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创造更好的用人环境等,才会有更多的“凤凰”到西部筑巢。加强对西部地区的宣传力度,人才政策的调整与开放,创业精神的培养,促进大学生选择到西部地区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就业途径:校园招聘会最受欢迎
  
  毕业生最愿意选择的前三项就业途径是“由用人单位到校内招聘”(90%)、“由自己去应聘”(82%)、“由学校推荐”(77%);而且首选项依次为37%、30%、21%。而“由父母亲友介绍”首选项仅为11%,作为前三项选择的也只有45%o这与“就业的主要途径”项中“父母亲友安排”为11%,“用人单位到校内招聘”为41%的情况基本吻合。表现出大学毕业生希望独立自主,不愿意增加父母亲友的负担;表明只要社会环境与条件具备,大学生多数是愿意自主创业、渴望体现自我价值、独立承担责任,这为引导大学生创业与职业奋斗提供了思想基础。
  
  就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的调查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途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由所在院系推荐的为13%;由父母亲友安排的为11%;由用人单位到校内招聘的为41%;由自己主动求职的为25%;通过学校信息网络获取的为60%;由导师推荐的为3%;由实习单位聘用的为1%o调查显示,在诸多途径中通过招聘而就业的占41%,并且男女生基本一致,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在主动求职意识方面女生30%要略高于男生23%。遗憾的是通过学校信息网络就业的大学生仅占6%,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社会化程度不高,无法承担和满足大学生就业主渠道的重任。如何健全高校就业信息网络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就业前景:总体乐观,但男女有别
  
  从整体来看,有58%的大学生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但女生对就业前景表示忧虑的占55%,男生占37%,男女生差异显著。可见,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忧虑情绪比较明显,特别是女生就业困难问题依旧突出。
  
  大学生对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认同,只有9%的学生表示不能接受,但普遍感到有压力(68%),仅22%的学生认为没有压力(男生24%,女生17%)。这说明,大学生对就业压力有—定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并且愿意实践。但应当看到,有9%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接受双向选择,对就业压力难以承受。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愿意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有58%,不太愿意的为42%,其中男生为40%,女生为48%,表现出男生比女生更愿意接受挑战。这说明,自主创业已被大学生接受,大学生承受压力和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正在逐渐形成。就目前而言,自主创业主要是创业环境还比较欠缺,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自主创业比较艰难,这些因素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一定的影响。如何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开辟道路,政府、社会和学校都应当共同努力,也应当纳入高等: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
  
  自身评价:既有自信,又有理性
  
  有9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基本符合市场要求,有78%的学生比较喜欢自己的专业,不喜欢的仅为22%。同时,仍有5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社会人文知识,21%的认为是专业基础与相关知识,19%的认为是专业的高新知识。高校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促进了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越来越符合社会的要求和需要,高级人才的知识结构逐渐走向科学化、市场化。但也应当看到,要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高等教育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大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能力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社会活动能力”、“竞争能力”。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把它们纳入前三项选择,而且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社会活动能力”的缺乏最为强烈,分别达到了87%和76%。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
  
  大学生对“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的关注明显,把它纳入前三项选择的人数已达42%和28%。而且有28%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说明大学生关注的领域更广阔。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非常重视,但关注“道德品质修养”的大学生则相对较少?由此表现出男生更看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女生更强调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工程告示